本刊记者 毛正宇股票融资如何操作
在现代战争的宏大舞台上,轰炸机,这一具有强大威慑力与打击力的武器装备,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空中力量的核心体现,更在战略层面上对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产生着深远影响。从早期简陋的空中投弹尝试,到如今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战略重器,轰炸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创新与挑战的科技进步史,也是各国军事战略角逐的生动写照。
起源与早期发展:蹒跚起步,初露锋芒
20世纪初,飞机的发明让人类实现了翱翔天际的梦想,很快,这一新兴事物被应用于战争。最初,飞机主要承担侦察任务,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其攻击潜力逐渐被发掘。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飞行员驾驶单翼机向敌人投掷4枚约2公斤的榴弹,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举动,拉开了空中轰炸的序幕,也标志着轰炸机发展的开端。尽管这次轰炸的战果有限,但它点燃了军事领域对空中打击力量探索的热情。
展开剩余90%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伊里亚·穆罗梅茨”号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堪称轰炸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首次配备了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等设备,还设有机身炸弹舱,最多可载弹800公斤,装有8挺机枪用于自卫。1914年12月,俄国以此组建了世界第一支轰炸机部队,并在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的德军目标。此后,俄罗斯又相继开发了“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TB - 3、别 - 8轰炸机,不断完善轰炸机的性能与作战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在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这刺激了更多国家投身于轰炸机的研发。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纷纷加入这一领域,各种型号的轰炸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英国研制出“哈利法克斯”“兰开斯特”“斯特林”轰炸机;美国推出B - 17、B - 24、B - 25轰炸机;德国拥有He - 111、D0 - 217、Ju - 88以及He - 177轰炸机。这些早期轰炸机的出现,为后续轰炸机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使得空中作战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二战时期:蓬勃发展,成为战争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轰炸机发展的黄金时期,战争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轰炸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种类的极大丰富。除了战术轰炸机如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等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支援作用外,中远程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力量。
美国的B - 29轰炸机无疑是二战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被誉为“超级空中堡垒”。它采用4台活塞发动机推进,机翼为平直设计,具备多项先进技术,如座舱增压、前三点式起落架、高翼载和遥控机枪炮塔等。其巡航高度可达9.7公里,载弹量达9吨,航程9385公里,最大起飞重量63吨。B - 29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多次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1945年8月更是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原子弹实战,也使B - 29成为第一种执行核轰炸任务的轰炸机,为美国后续构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各国的轰炸机在性能和作战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它们在战争中承担着战略轰炸、战术支援、海上攻击等多种任务,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轰炸机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其威力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冷战时期:追求速度,开启超音速时代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拉开帷幕。在这一背景下,轰炸机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速度的提升。得益于纳粹德国遗留的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技术,欧美和前苏联迅速突破喷气飞机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轰炸机领域。
在冷战初期,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问世,如前苏联的米亚 - 4、图 - 16、图 - 95轰炸机,英国的“胜利者”“勇士”“火神”轰炸机,美国的B - 47和B - 52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采用后掠机翼设计,速度达到高亚音速,大多配备多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部分采用涡桨发动机。它们的航程相比二战时期有了巨大飞跃,例如B - 52和图 - 95轰炸机,航程超过10000公里,载弹量超过20吨,能够挂载大量武器,最初以普通炸弹为主,后期经过改进可携带远程空对地巡航导弹。至今,B - 52和图 - 95仍然是美俄空军的核心装备,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随着防空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一代轰炸机的速度劣势逐渐凸显,容易遭受攻击。为了突破敌方防空体系,美国和前苏联开始研发飞行速度更快的第二代轰炸机,法国也紧随其后。1958年1月,美国F - 104战斗机服役,这是世界上第一款2倍音速的战斗机,引发了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制浪潮。1960年,美国成功开发出2倍马赫的B - 58轰炸机,它采用三角机翼,机翼下吊挂4台涡喷发动机,可挂载核炸弹进行超音速轰炸,成为世界上第一款2倍音速轰炸机。然而,B - 58研发并不成功,服役不久后就被淘汰。
美国并未停止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制步伐,1964年9月,第一架XB - 70轰炸机首飞,这是世界上第一款3倍音速轰炸机。但由于研制过程中遭遇诸多问题,如试飞事故坠毁、费用过高以及面对前苏联防空系统突防能力差等,1969年该项目被取消。随后,B - 1轰炸机应运而生,1970年美国罗克韦尔公司方案中标,1974年12月23日B - 1A轰炸机首飞,该飞机突出低空高速渗透轰炸,最高速度2马赫。1977年6月项目被取消,1981年9月重新启动,计划制造100架并于1988年制造完成,最终编号改为B - 1B。B - 1B是全世界第一款采用变后掠翼设计的轰炸机,这种设计可以减小高速飞行阻力,提高飞机速度,同时兼顾起降和巡航能力,保证了速度和航程同时达标。它采用4台F - 101 - GE - 102涡扇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25马赫,航程12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16.4吨,最大载弹量为内部34吨,外部27吨,内部有前后两个武器舱和6个外挂点,可挂载各种普通炸弹、精确制导炸弹、水雷、空地导弹、巡航导弹等,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
前苏联也积极参与到二代轰炸机的研发中,1962年图 - 22轰炸机服役,其机翼为固定后掠翼,最大速度1.4马赫,采用两台涡喷发动机。不过,图 - 22存在总重更大、速度低、故障较多等问题,装备数量较少。后来,前苏联在图 - 22基础上进行大改,换装新型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将机翼改为可变后掠翼,编号为图 - 22M,这是前苏联第一架采用变后掠翼的轰炸机,1969年首飞,1974年服役。图 - 22M最大速度1.88马赫,最大载弹量25吨,最大起飞重量124吨,12吨载弹亚音速飞行最大作战半径1665公里,拥有1个武器舱和5个外挂点,可挂载空地导弹、普通炸弹和地雷,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之一。
为了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前苏联还启动了新一代变后掠翼4发涡扇发动机远程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制,即图 - 160轰炸机,1981年首飞。图 - 160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载弹量40吨,最大飞行速度2.05马赫,最大航程大于12500公里,是目前俄罗斯空军吨位最大、作战能力最强的轰炸机,机腹有2个弹仓,可挂载炸弹、水雷/地雷、空地导弹、巡航导弹等,其强大的威慑力让西方国家不敢小觑。
除了美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研发了幻影 - 4轰炸机,1964年服役。它大量采用幻影 - 3战斗机的设计,放大机身和机翼,增加内油,采用两台幻影 - 3战斗机的发动机,最高飞行速度2.2马赫,最大起飞重量33.5吨,是超音速轰炸机中最轻的一种。幻影 - 4主要设计目的是投射核炸弹或者空地核导弹对敌方战略目标进行攻击,作战半径1600公里,目前已退出现役。
冷战后至今:隐身时代,追求全方位优势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军事技术的发展并未停止脚步。随着防空系统的不断进化,第一代和第二代轰炸机的生存力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在未来战争中保持优势,轰炸机的发展重点逐渐转向隐身技术,速度则从超音速退化到亚音速。
美国在隐身轰炸机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89年,全球首架隐身战略轰炸机B - 2首飞成功。B - 2采用独特的飞翼式布局,机身表面涂有先进的隐身涂料,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使其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能够在敌方严密的防空体系下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发动攻击。B - 2可携带多种武器,包括核武器和常规精确制导武器,航程超过10000公里,具备全球打击能力,成为美国空军的王牌武器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之一。
近年来,美国又推出了新一代隐身轰炸机B - 21“突袭者”。B - 21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旨在应对高强度作战环境,具备强大的穿透能力和开放布局设计,便于更新系统。它计划搭载各类核和常规弹药,并强调与辅助平台集成,包括侦察装备。首批6架B - 21已完成生产,首架飞机也已交付,预计2025 - 2026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至少采购100架。B - 21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美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巩固其在全球军事领域的领先地位。
俄罗斯也在积极对现役轰炸机进行改造升级,并重启图 - 160生产线。同时,俄空军表示计划在2040年前研制出第六代远程无人战略轰炸机,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俄罗斯深知轰炸机在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升级和研发新型轰炸机,保持对潜在对手的战略威慑。
中国轰炸机发展:稳步前行,努力追赶差距
中国的轰炸机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空军现役的主力轰炸机是轰 - 6系列。轰 - 6系列是在苏联图 - 16轰炸机的基础上仿制改进而来,经过不断升级改造,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具备远程打击能力和一定的反舰能力。其中,轰 - 6K“战神”是轰 - 6系列的重要改进型号,从性能、技术、航电系统、武器系统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升级。轰 - 6K换装了更先进的发动机,航程有所增加,载弹量也得到提升,具备挂载空地导弹、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然而,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先进轰炸机相比,轰 - 6K在一些关键性能指标上仍存在差距。例如,在航程方面,美俄战略轰炸机航程普遍超过10000公里,具备全球到达能力,而轰 - 6K的航程虽然相比早期型号有了显著提升,但仍难以达到这一水平,作战范围相对局限于周边地区;在载弹量上,B - 52载弹量可达31.5吨,图 - 160更是高达40吨,轰 - 6K的载弹量与之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隐身性能方面,轰 - 6K不具备隐身能力,面对现代化的防空系统,生存压力较大,而美国的B - 2、B - 21等隐身轰炸机则凭借出色的隐身性能,能够有效突破敌方防空网。
为了提升中国空基核力量的整体实力,填补空基核战略体系中的空缺,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隐身轰炸机轰 - 20。2016年,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暗示中国在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2018年,中航工业宣传片中一架被防水布覆盖的飞翼布局飞机引发广泛猜测;2024年,中国空军副司令员王伟公开表示轰20即将亮相,且技术瓶颈已解决。轰 - 20被寄予厚望,它将具备隐身性能,以避免被敌方雷达探测到,从而能够在敌防空系统的干扰下完成远距离打击任务;同时,它还将具备较大的载弹量,确保能够携带足够的核弹头或其他重型武器有效打击目标,实现核打击和常规打击的双重能力;为了支持远程作战,轰 - 20的航程也需要显著提升,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各种任务。一旦轰 - 20研制成功并服役,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缩小与美俄在轰炸机领域的差距,进一步巩固中国的战略地位。
轰炸机作为现代战争中的战略重器,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军事战略的演变。从早期的简陋投弹到如今的隐身突袭,从单一的轰炸任务到具备多样化作战能力,轰炸机始终在不断进化。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在轰炸机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拥有多款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俄罗斯则依靠其深厚的航空工业底蕴股票融资如何操作,通过对现有轰炸机的升级改造和新型轰炸机的研发,维持着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中国虽然在轰炸机发展上起步较晚,但正以坚定的步伐追赶差距,轰 - 6系列的不断改进和轰 - 20的研发,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决心和努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轰炸机将继续向着更先进、更智能、更具威慑力的方向发展,其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地位也将愈发重要。
发布于:北京市